供卵的费用-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小小惩罚手段20211217122006

试管百科    2021-10-24 12:49    浏览412次

  

  采取合理的惩罚

  幼儿能听懂话,但对道理似懂非懂,而且自控能力差。苦口婆心的教育,幼儿似乎不太“领情”,一味地责怪,又使幼儿不知所措。对幼儿的教育应以表扬、鼓励为主,而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小小惩罚手段也是可以适当运用的。

  自然后果的惩罚

  有些事的结果是不好的,但又性质不严重,可以让幼儿体验一下因自己不听话、不规范而得到的苦果。如果幼儿不按时吃饭,你无论如何劝说也不听,尤其当他以此要挟家长来满足他不合理的愿望时,那就让饥饿这种自然后果惩罚他。幼儿硬闹着跟你上街,你就不必有“既来之,则听之”的想法,不要给他买好吃的,让累和乏味给他一个小小的惩罚。这样,幼儿了解了并体验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,那么他在事先就会有比较正确的选择。

  权力剥夺性惩罚

  告诉有不良行为的幼儿他犯错误的严重性,之后剥夺他一些不损伤身心健康的权力,例如,做值日的权力,参加游戏的权力,限制他一定程度上的自由。

  物质剥夺性惩罚

  如果幼儿把洁白墙壁画得乱七八糟,应让幼儿知道这会给家长制造麻烦,也会污染环境。可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在纸上画。如果幼儿不听话,家长就可剥夺其用笔的权力,限制他几天不用蜡笔。等到他的不良行为能够改正,就可以归还给孩子了。

  情感剥夺性惩罚

  如果你是一位受幼儿尊敬的人,最有效的手段是使用眼神责备他,暂时不理他,表示对他不信任。他说话你也不要理睬,对他讨好的微笑你也要装作没有看见。你要坚持到底,让幼儿尝尝这种滋味。

  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幼儿与你交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,而在于让幼儿意识到你坚强的意志,意识到你所坚持的原则和做法是不容违背的。等到幼儿主动认错并改掉不良行为之后,你可以对他说:“你的所作所为刺伤了我的心,所以我才不愿理你。你现在改正了,你还是个好孩子,我继续爱你。”

  暂时离开集体的惩罚

  这是让幼儿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,离开集体活动。这种方法在很多时候有助于幼儿改正不良行为,只是不要让幼儿离开集体时间太长,注意不要嘲笑、挖苦幼儿。

  对幼儿实施惩罚的特别提醒

  要让幼儿知道错在哪儿,为什么是错的。因为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有限,家长或老师不说,他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受到惩罚,下次依然重犯。或即使他知道错了,但对压制有抵触情绪,家长或老师一离开,幼儿又会故态重萌。要使幼儿不但口服,更要心服。

  幼儿的记忆力有限,事情过后惩罚,幼儿就会不知为何,感到委屈。

  惩罚不应随家长或老师的心情变化而宽严无度,以免造成幼儿看大人脸色行事的坏习惯。

  惩罚的方式和程度要考虑幼儿的个性特点。对胆小、软弱、孤僻的幼儿,惩罚时要慎之又慎。

  叱责之后加以抚慰

  孩子做错了事,纠正错误是父母的义务,但并不是责骂过就完了,骂过之后的安抚也很重要。通过这个安抚,还可以分辨骂得好还是不好。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先生对待部下的方法,值得中国父母借鉴。

  有一天,某职工犯了一个小过错,松下知道后暴跳如雷,拿着火钳拼命敲地板。骂完之后,又把敲弯的火钳拿给那位职工看,告诉他:“刚才骂得太专注,连这根火钳都弄弯了。帮我弄直吧!”修好之后,他笑嘻嘻地:“哇,真棒呀!比原来的还漂亮。”看到那种情形,被责骂的职工心想“大男人受这种耻辱,不想干了”,整个人失魂落魄。令人惊讶的是,回到家中,夫人准备了酒等他回来。从来没这种习惯,为什么今天这么做?于是问夫人原因,原来松下先生早一步打电话来,告诉她:“今天你先生回来时心情应该不好,请帮他准备酒菜。”听到这里,他心中的阴影一扫而空。于是下定决心“只要是为了他……,就全力以赴”。

  对于松下先生的斥责方式,被骂的人心中一定会痛恨骂人的人,以及有担心自己是否被抛弃的不安感。松下先生借着骂过之后的适当安抚,抚平部下受伤的心。

  反之,如果骂归骂,不晓得事后安抚的话,被骂一方心中产生的反抗心理和不安全感,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,有时候甚至演变成无法重修旧好的裂痕。因此,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,骂了孩子,过后一定要去安抚他。

  不事后安抚,还怪孩子“骂一下就赌气”的话,只会使孩子的叛逆心更严重。被骂就反抗,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。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,被父母骂的话,自己绝对不和父母站在同一边。骂过之后置之不理,无助于使孩子产生反省的念头。所以,骂过后父母最好解围一下。比方,骂过后说:“骂你骂得肩膀都疼了,帮妈妈捶捶吧!”以幽默的语气解除孩子心中的紧张,或者说,“刚才由于生气,骂得有点过分了,妈妈请求你的原谅。但你以后不能再做出那样的行为了。”帮助孩子冷静下来,反省自己为什么挨骂。

  如果父母在骂完后丢下不管,导致孩子感情方面的疙瘩在日益加重,当然没有余力反省自己挨骂的原因。结果,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。


参考资料